1樓:匿名使用者
宋代之後殿試前三名為:第一名狀元,第二名榜眼,第三名探花。
至於為什麼第一名稱為狀元,是因為入京師應禮部考試,須投“狀書”,所以第一名稱為狀元,那在古代狀元又叫狀頭,有頭必有眼,所以有了榜眼的說法,探花的叫法則源於唐代的探花宴,因為新進士及第,正好是春暖花開的時節,為了表示慶賀,要從新科進士中挑選兩名最年輕的充當探花使,帶領大家遍遊名園,採摘名花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習俗,探花一詞便是由此而來。
以清代科舉為例,分四級:童試包括縣、府、院試,考中者為生員,通稱秀才;鄉試是省級考試,考中者為舉人,第一名為“解元”;會試是全國性考試,考中者為貢士,第一名為“會元”;殿試在會試後舉行,由皇帝在宮中主持,也叫廷試。貢士均可參加,以成績高低分為“三甲”:
一甲賜“進士及第”只取三名,第一名狀元,第二名榜眼,第三名探花;二甲賜“進士出身”若干名,第一名通稱傳臚;三甲賜“同進士出身”若干名。
2樓:未央宮中斬韓信
第—狀元,第二榜眼,第三探花。
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、朝鮮、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。第—狀元,第二榜眼,第三探花。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,二甲第一名叫傳臚,三甲第—名也叫傳臚。
從第四名開始(二甲),進士賜“進士出身”,名額不定。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。
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,它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,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。特別是唐宋時期,科舉制度之初,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,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**時代。
?x-bce-process=image%2fresize%2cm_lfit%2cw_600%2ch_800%2climit_1%2fquality%2cq_85%2fformat%2cf_auto" esrc="https:
com/728da9773912b31bfbec56499618367adbb4e1ca"/>
由來:
唐朝的時候,因為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得事先“投狀”,也就是類似於填寫報名表,考試結束後,會按成績順序排下來,第一個就叫做:“狀頭”,也叫“狀元”。
榜眼,我們知道後面公佈的名單叫“金榜”,而前面的那個叫狀頭,頭下面不就是眼嘛,後面的就是叫榜眼了。
探花,最開始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榜眼,那麼這個實在是不好區分,在唐朝的時候,放榜之後,朝廷會為這些進士們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,就是在這批裡面找兩個最年輕,最英俊的進士,沿途摘花,用來迎接狀元郎,叫做探花郎,最後探花就變成了第三名了。
如果要來排序,那就高往下排就是狀元,榜眼,探花,進士,貢士,舉人,秀才,其中前三甲也屬於進士,而貢士屬於準進士。